在传统电话系统中,一次通话从建立系统连接到拆除连接都需要一定的信令来配合完成。同样,在IP电话中,如何寻找被叫方、如何建立应答、如何按照彼此的数据处理能力发送数据,也需要相应的信令系统,一般称为协议。目前在国际上,比较有影响的IP电话方面的协议包括ITU-T提出的H.323协议和IETF提出的SIP协议,本节主要介绍目前用得最广泛H.323协议。
诞生及发展
第一阶段:1996年10月,H.323由ITU-T第十六研究小组颁布并成为一种多媒体通信的标准。在第一版本的H.323建议书中,主要描述了包交换网中的基本多媒体业务,即语音和数据业务。由于处于初期实验阶段,当时只为传统的电话交换网和局域网的多媒体业务制定了内容,对于服务质量(QoS)应达到的水平没有严格的定义
第二阶段:随着近几年IP网络的发展及VoIP的应用,支持新业务尤其是多媒体通信的需求加速了对H.323的修改。1998年1月,H.323的第二个版本出现了,它的改进之处在于,从功能定义上极大地支持计算机网上的电话业务,使我们利用包交换网实现高质量语音传递成为可能(VoIP)
第三阶段:ITU-T继续进行H.323的研究与发展,在H.323的第三个、第四个版本中加入了很多基于包交换网的其他类业务,例如传真业务、快速连接等。
H323标准提供了基于IP网络(包括Internet)的传送声音、视频和数据的基本标准,它是一个框架协议。
下图可以清晰地描述出H.323协议及其与PBN协议的关系:
H.323标准主要包括的协议参见下表。
标准名称
主要内容
H.323
基于包交换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,此协议总体上介绍了基于包交换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终端的要求,解释了呼叫建立的基本过程。
H.225
呼叫信令协议以及包交换网络中的媒体打包,此协议规定了如何进行媒体打包。
RAS
呼叫接纳状态(Registration, Admission and Status)协议,是H.225.0组成部分。为网络管理点(GK)提供确定端点地址和状态、施行呼叫接纳控制等功能。
H.245
媒体通信控制协议,此协议规定了具体的通信控制信令,描述了各类通信消息(包括多点控制方面的信令)。
H.235
H系列多媒体终端的通信安全和加密机制,此协议提供安全和通信加/解密的标准规定。
H.283
逻辑通道传输的远端控制协议,此协议描述了如何通过逻辑通道进行远端设备的控制。
H.248
网关控制协议,此协议描述了网关设备。
G.7xx
音频编码规范,包括G.711 G.729A和G.723.1等常用的音频格式,还包括G.722、G.728、AAC等其他编码格式。
H.26x
视频编码规范,包括H.261、H.263、H.264等 视频编码格式。